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统领地位,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要害。
尤其要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等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
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在《制度法论》一书中指出:制度(这)一概念是用规则或通过规则表述的,规则的任何出现、发展或进化的过程都可能是制度发展或进化的过程。回顾历史,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长期的历史经验证明,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
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我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要处理好政治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党的政策与法律、改革与法治、维稳与维权等重大关系。本土创造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构建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从宪法的内容看,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各项根本制度,这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
党政负责和各方协力的密切配合既有助于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集中领导,实现党在建设法治中国方面的统一部署和高效决策,又有利于地方切实履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中国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因为法治可以最大限度统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实现形式上进而实现实质上的相对公平正义。
我国法治建设充分运用了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比如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党的领导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国家机关依法履职有机统一起来,将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如修改宪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等。不仅要防止所谓的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不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而且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法治对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作用。党既要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要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具言之,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责任担起来,不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不能一年开一两次会、讲一两次话了事。如加强人大宪法监督的法定职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完善备案审查制度,等等。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价值追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宪法地位上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
进入 江必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从世界历史看,国家强盛往往同法治相伴而生。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都与轻法治、重人治有很大关系。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把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好。再次,法治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是从行为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笔者认为,和人治相比,法治具有以下明显优势:首先,法治更具普遍性。
(四)维护法治权威与推进改革相统一 妥善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统筹维护法治权威与推进改革的关键因素。两者的社会作用具有较多共性,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都是治理国家的有效工具。
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认真反复研读《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全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体系化阐释均具有重要意义。
要落实普法责任制,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形成一个信仰法治的社会环境。首先,依法行政贯彻执行了依法治国的目标和内容。两者有机结合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关系,顶层设计的原则性不能完全束缚基层探索的灵活性,基层探索的灵活性也不能损害顶层设计的原则性。司法的活动必须公正、高效、权威,而公正司法是核心和重点。
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一方面为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提供了可遵循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全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四)依法制约监督权力 依法制约监督权力的根本要求是依法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权责法定,要求权力的设定应于法有据,权力边界明晰,职责权限明确。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研究。顶层设计着眼法治整体战略和长远目标,能够统筹和优化基层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本文刊于《中国法律评论》2022年第4期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栏目(第1-22页),原文22000余字,为阅读方便,脚注从略。坚持社会主义平等原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统一、尊严和权威得以维护的必要条件。
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长守公平正义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本领。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外两个视角进行了分析: 第一,从国内来看,目前部分领导干部在人治和法治问题上还存在错误认识,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价值追求的论述,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具有了丰富的法治内涵,使全面依法治国得以切实在法治价值轨道上运行,而且体现了与人类共同的法治文明成果,使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极强的理论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发展为了人民已成为党领导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尤其在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更要加强基层探索。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三是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